千年底蕴风姿绰 杨柳青青春意浓

扫码阅读手机版

来源: 天津日报 作者:李焕丽 田建 赵金婉 编辑:徐美虹 2018-12-21 09:05:23

内容提要:如今的杨柳青,更是借助了改革开放的春风,展现出了更加迷人的魅力风采,先后被评为“中国魅力文化传承名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在天津城西15公里处的运河畔,有一座千年文化重镇──杨柳青。历史的积淀在这里孕育出了璀璨的文化,蜚声中外的杨柳青木版年画,蜿蜒流淌的京杭大运河,豪情悲壮的赶大营之路……人文交流、物资集散、商贾如云、帆樯林立,繁华景象延绵不断。

  如今的杨柳青,更是借助了改革开放的春风,展现出了更加迷人的魅力风采,先后被评为“中国魅力文化传承名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在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碰撞融合中,杨柳青镇深刻认识到,老祖宗留下来的年画文化、运河文化、赶大营文化、大院文化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一座含着金 矿的山、一片藏着珍宝的海,可开发、可利用、可经营、可收益。他们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积极挖掘、保护、传承、发展历史文化的同时,大力发挥历史关 照现实的作用,根据实际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提出的“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市委、区委工作要求,紧紧依托杨柳青古镇历史 文化底蕴,正在将现代服务业和全域旅游作为主攻方向,将高质量发展作为发展基调,谋划构建起“北田、南业、中文旅”发展新格局,在改革开放的大道上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突出古镇特色 传承年画艺术

  民风淳朴、人杰地灵的古镇孕育了享誉中外、位列中国四大木版年画之首的杨柳青年画。始于宋、兴于明、盛于清的杨柳青木版年画,刻工精丽,绘制细腻,色彩 鲜艳,线条流畅,人物逼真丰满,富有独特民间艺术风格和浓郁地方民俗特色,是中国年画中的珍品和瑰宝。2006年,杨柳青木版年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杨柳青年画发 于民间,起于草根。宋“靖康之难”之后,大量工匠被金掠到了北方,其中包括一些画匠。因杨柳青一带附近村庄盛产杜梨木,适于雕版,就逐渐用它刻印门神、灶 王、钟馗、天师、月宫图、神祃之类,逢年过节出售,以为生计。至明永乐年间,大运河重新疏通,南方精致的纸张、水彩运到了杨柳青,使这里的绘画艺术得到了 极大发展。

  乾隆至嘉庆 (1736-1820)年间是杨柳青年画鼎盛时期。据《西青文史》记载,当时相继出现了年画作坊一百多家,有十几家较大作坊,每家都有五十多个画案,二百 多名工人,每年一家至少能印二千多件活(每件合年画五百张),全镇年画业从业人员多达三千人……由于产销两旺,又把加工手绘扩大到镇南炒米店、古佛寺等三 十六村,便有了“家家会点染,户户擅丹青”的美传,形成了以杨柳青镇为中心的画乡。

  乾隆中期,随着戴氏年画被纳入宫中贡品,大批杨柳青年画店纷纷抢滩登陆京城市场,声名远扬。杨柳青年画沿大清河、子牙河、北运河、蓟运河远销内蒙和关东 地区,甚至流传到遥远的俄罗斯。现在,许多年画就被珍藏在俄罗斯大大小小数十座公立博物馆中,仅圣彼得堡的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冬宫),就有3000多幅中 国木版年画,其中大部分是一百多年前杨柳青年画的“贡尖”,这些古版年画在中国本土几近绝迹,成为孤品,其艺术价值难以估量。

  鸦片战争后,杨柳青年画行业渐入困境,逐渐走向衰败。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几百年艺术精华濒临灭绝。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新老艺人的艰辛努力下,杨柳青年画获得了新生。至今,杨柳青人仍在相传着1959年周恩来总理来杨柳青视察画店,同年画艺人们促膝交谈,共商年画复兴大计的情景。

  近年来,当地政府下大力对杨柳青年画进行保护、传承和发展,在弘扬民间传统文化的同时,科学规划年画发展业态,确立了“标准化、系列化、组织化、规模 化、市场化”的发展思路,牵头组织有关单位和社会各界,开展了实体企业引入、网络营销、衍生品市场开发、专题文艺作品创作、大型特色宣传交流活动、年画专 业人才培训(成立杨柳青年画大专班)等工作,进一步提振了杨柳青年画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文化繁荣生态发展 古镇焕发新活力

  改革开放四十载,弹指一挥间。

  40年艰苦奋斗、40年砥砺奋进,杨柳青镇先后经历了乡镇经济欣欣向荣、市场经济百花齐放、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蓬勃发展的不同阶段。不管在任何时 期,杨柳青镇始终坚守文化和生态两条发展主脉,不断探索尝试、不断弘扬创新,切实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推动文化 繁荣、生态发展,全力推进高质量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按照市委提出的“精致沃土”的发展要求,杨柳青镇围绕小总部、大平台等2.5产业、电子商务、文化旅游等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谋划构建起“北田、南业、中文旅”的发展格局,全力做足做好全域旅游镇建设这篇文章,倾心扮靓天津的这张“城市名片”。

  在经济发展方面,一是实现了从农业大镇到绿色发展。农业结构由以粮食种植为主的单一结构,向以蔬菜种植、林果种植、规模化养殖等多元结构转变。二是实现 了从乡镇经济发展到优势产业集聚。40年来,工业企业的规模从小到大,数量由少到多,行业从零散到集中,工业经济基本形成了以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 机电设备制造为主导的新型工业化产业格局。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杨柳青镇坚持用足用好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这两个得天独厚的条件,规划修复、修建了御河景区、石家大院、安家大院、如意大街等一批 文化旅游资源,传承弘扬起年画、剪纸、风筝、砖雕、民间花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组织创办的木版年画节、如意大街庙会以及配合举办的杨柳青民俗文化旅游节、 摄影大展等节庆活动,都为古镇品牌注入了活力。

  今年10月,位于杨柳青古镇游客服务中心二至五层的杨柳青民俗文化馆正式对外开放。文化馆的投入使用,标志着西青区在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交流发展上,又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进一步提升了古镇杨柳青的文化魅力和影响力。

  民俗文化馆的建成开放,只是杨柳青镇提升魅力、展示文化的举动之一。近期,该镇为加快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依托京杭大运河,打造御河景观带;打造杨柳青民 俗文化馆,筹备建设古镇国宝非遗馆,为群众充分了解杨柳青民俗文化的起源、发展、传承与创新;按照“文化岛、休闲岛、旅游岛”定位,规划建设古镇核心元宝 岛,点燃文化旅游新热潮;积极参与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通过文化旅游有机融合,推动传统文化在旅游产业中实现创新与发展。

  历史见证着杨柳青这个千年古镇40年的发展与变革,孕育着对古镇未来的希望与期许。

  挖掘运河文化 促进经济发展

  “杨柳青青河水黄,河流两岸苇篱长。河东女嫁河西郎,河西烧烛河东光……”这首《杨柳青谣》是元朝文学家揭奚斯于元至正三年游历至杨柳青写下的诗作,短短数语,展示出了杨柳青遍植杨柳的秀美景色及浓郁的生活气息。

  《杨柳青谣》中的“河”,指的就是著名的京杭大运河。千年京杭大运河横穿杨柳青镇,古镇因运河而发迹,特别是到了明清两代,经济发展,商业兴旺,造成这 里的漕运鼎盛,曾有“先有杨柳青,后有天津卫”一说。明代小说家吴承恩路过此地,为乡土人情所吸引,写下《泊杨柳青》:“村旗夸酒莲花白,津鼓开帆杨柳 青,壮岁惊心频客路,故乡回首几长亭”。据传乾隆皇帝也曾数次亲临杨柳青。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下大力量根治南运河,几十年里多次进行整治改造,疏通河道,裁湾取直,根除了水患,造福于两岸人民。

  千年流淌的京杭大运河不仅仅是一条流动的文化传送带,更是一条连接南北的经济大动脉。挖掘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关照现实,保护传承可以让运河更好发挥作用。

  近年来,杨柳青镇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不断加大对南运河及其周边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一是对南运河重新规划和改造,依京 杭大运河而建了全长4.1公里的杨柳青御河景观,与周边古建筑所构成的“御河杨柳画图中”被评为“津门新十景”;二是在华北第一宅──石家大院东侧开发建 设了杨柳青民俗风情旅游街,这条建筑面积达4万余平方米的仿明清建筑群,错落有致、气派恢弘、青砖青瓦,尽现古镇古街的风采,漫步街道上,宽阔整洁的民俗 文化广场、两侧古香古色的店铺,游客可在此购买到传统的杨柳青年画、做工精美的风筝、剪纸,以及形态各异的泥塑及各地的特色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在南运河 畔,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恢复重建了以“杨柳青八大家”传统民居四合院为载体,以地方民俗、传统字号、历史遗存为特色,以文化展示、休闲旅游、商贸购物 为主要功能的大院文化区,旨在保护杨柳青古镇历史风貌建筑、传承大院文化、挖掘历史人文资源。

  同时,围绕运河文化,各相关部门还组织了一系列保护、挖掘、传承的活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2年6月,在前期大量乡土调查的基础上,西青区启动 了“寻根大运河”天津·西青记者团异地采访活动。整个活动历时9个月的时间,先后辗转运河沿岸30多个城市,深入挖掘了大量与西青、与运河有关的历史史 料。2015年,由西青区新闻中心与天津电视台国际频道联合组成大型采访团,从古镇杨柳青出发,奔波数千公里,历时半个多月,完成运河沿岸德州、徐州、镇 江等城市的采访,围绕通过运河传播的年画文化这个题材,制作出了六集大型电视纪录片《美的溯游》。节目播出后取得了巨大的反响。

  不忘先辈使命 传承“赶大营”精神

  提起“赶大营”,杨柳青镇的老人们大多能告诉你一些相关的历史,在他们的长辈或亲朋的长辈中,不乏有“赶大营”的先人。那段轰轰烈烈的“赶大营”历史,那段杨柳青人支持西征大军的历史,那段津商开辟天山商业的悲壮史,经过百余年,不仅没有被磨灭,反而历久弥新。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紧紧围绕保护、挖掘、传承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做了大量工作,旨在不忘先辈使命,弘扬“赶大营”精神,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发展思路。

  1876年5月,左宗棠率西征军进入新疆,消灭侵占新疆的外国军事势力阿古柏。杨柳青人安文忠等货郎随军贩售以保证军队后勤,史称“赶大营”。进入新疆 后,杨柳青货郎逐渐升级为坐商。“赶大营”的带头人安文忠在新疆发迹后,产生巨大号召力,使众多杨柳青人前赴后继奔向新疆,时有“三千货郎遍天山”之说。 而实际进入新疆的杨柳青及周边民众远不止三千之数。“赶大营”壮举不仅给杨柳青人又开辟了一条致富路,给古镇带来新的辉煌,而且引发“百艺进疆”的恢弘场 面,各行各业的杨柳青能工巧匠进入新疆,为西域边陲带去一股股新风。“商业”和“百艺”不仅促进了新疆的经济发展,而且起到了文化融合的作用,大大增强了 各民族之间的凝聚力,为巩固边防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赶大营”壮举还延伸了古丝绸之路,由西安的起点拓展到渤海之滨的天津。

  “赶大营”事件既是西青区杨柳青的历史事件,也是天津市的重大历史事件。现在,新疆仍有大营客的后代近六十万人。多年来,西青区为保护、挖掘、整理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做了大量的工作。

  多次赴新疆征集、整理赶大营文史资料。2009年,《天津日报·聚焦西青》与市政协文史委、区政协文史办、西青电视台组成“杨柳青人赶大营后裔寻访 团”,历时半个月深入采访,得到了大量第一手的、鲜为人知的珍贵史料和文史线索。2014年,区新闻中心再次组成采访团赶赴新疆,寻访赶大营后裔,弘扬赶 大营精神,了解新一代赶大营后裔中的佼佼者们是如何继承先辈遗志,为促进民族团结、发展边疆做出贡献的。采访团一行先后到达了乌鲁木齐市,哈密地区哈密 市,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霍城县等地,寻访到了一大批赶大营后裔中佼佼者的代表。比如延伸丝绸之路的韩宇龙,开发天山天池的肖李,热心帮助少数民族同 胞打官司的女律师吴颖,经营范围横跨三大产业的张诚等等。他们都是赶大营后裔的代表,先辈赶大营精神在他们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多部相关文史作品问世。2010年,中国首部津商历史长篇小说《赶大营》由西青作家、《天津日报·聚焦西青》编辑王洪海历时一年半的时间创作完成,由天 津人民出版社出版问世,并列入当年北京图书订货会订货目录和图书馆采购目录。《赶大营》是一部根据真实历史事件创作的长篇小说,整部作品体现了天津商人安 文忠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的励志故事,气势磅礴,震撼人心。

  今年9月,由天津市口述史研究会主办、西青新闻中心协办的天津口述历史丛书《丝路寻踪──津商赶大营》出版座谈会暨赶大营与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在西青新 闻中心举行。《丝路寻踪──津商赶大营》一书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全书32万字,较为详细地记述了津商赶大营的起源、兴衰情况,以及当年赶大营人新疆路 线和物流路线情况,论证了赶大营之路与古丝绸之路的关系,可以说是目前出版的第一本反映近代丝绸之路复兴的学术著作。

  筹建赶大营文化馆,立体展示这一重要历史事件。2015年1月31日,经过一年多的筹备,“赶大营”历史上八大家之一的同盛和老字号周家大院暨“赶大营 文化馆”正式开馆,同时举行了纪念“赶大营”140周年系列文化活动。据了解,赶大营文化馆坐落在杨柳青大院文化区的周家大院,占地近4000平方米的场 馆,陈列着有关“赶大营”内容的铜雕、楹联、诗词、老照片。其中包括80多岁高龄的书画艺术家杜明岑用两个多月时间创作的大幅国画《津商百艺进疆图》和长 诗《赶大营赞》。

  电视纪录片《赶大营》即 将与观众见面。日前,大型电视纪录片《赶大营》研讨会举行。该纪录片是天津市委宣传部与天津广播电视台联合打造的一部电视文化精品,于2015年8月开始 启动。摄制组秉持着“工匠精神”,静下心来,耐住寂寞,历时三年多的拍摄、制作,精心打造了这部电视纪录片。《赶大营》共六集,每集50分钟,分别为《万 里戎机》《西出阳关》《商业传奇》《百艺进疆》《驼铃声声》《丝路新梦》,将于2019年1月1日到6日每晚21:25,在天津卫视播出,届时将为观众首 次全景式揭秘杨柳青人“赶大营”的传奇故事。

  本版文字摄影 李焕丽 田建 赵金婉

下载津云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

推荐新闻

我来说两句

关于北方网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网站律师 | 设为首页 | 关于小狼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602087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 举报平台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津B2-2000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20509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2120170001津公网安备 1201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