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大学里的“东方奇观” 百年北疆博物院再现远古世界

扫码阅读手机版

来源: 今晚报 作者: 编辑:徐美虹 2023-12-07 09:15:13

内容提要:在天津市河西区马场道117号(现天津外国语大学院内),有一座砖混结构的三层西式建筑。这座天津市重点保护历史风貌建筑,就是天津自然博物馆的前身——“北疆博物院”旧址。如今,这座藏于“深闺”的百年博物馆以新展览、新陈列、新场景的新姿态向公众敞开大门,带大家去探寻百年前人们眼中的远古世界。

  在天津市河西区马场道117号(现天津外国语大学院内),有一座砖混结构的三层西式建筑。这座天津市重点保护历史风貌建筑,就是天津自然博物馆的前身——“北疆博物院”旧址。如今,这座藏于“深闺”的百年博物馆以新展览、新陈列、新场景的新姿态向公众敞开大门,带大家去探寻百年前人们眼中的远古世界。

  北疆博物院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座原址、原建筑、原藏品、原展柜、原文献资料完好保存至今的百年博物馆,由法国博物学家、动物学家、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天主教神甫桑志华于1914年来华创建。作为中国最早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之一,北疆博物院在二十世纪30年代享誉世界,在中国乃至世界自然历史博物馆发展史上都具有特殊的地位和重要影响。历经百年沧桑,北疆博物院原址、原建筑、原藏品、原展柜和原文献资料依然保存完好,堪称中国近代早期博物馆发展史上的一座“活化石”。北疆博物院由主体建筑(北楼、陈列室、南楼)和附属建筑(桑志华旧居、神甫楼)组成。占地面积约1698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369平方米。1922年建成北楼,1925年建成陈列室,1929年建成南楼。北楼、陈列室与南楼连接形成一座工字形建筑。

  推开北疆博物院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巨大的师氏剑齿象头骨化石,该化石已经在此静静“守候”了近百年。馆长张彩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北疆博物院北楼的两层,复原了当年的展出格局,展出了地质学、古生物学、古人类学、动物学与植物学藏品近两万件。其中包括桑志华在甘肃庆阳、内蒙古萨拉乌苏、河北泥河湾及山西榆社四大地区发掘的古哺乳动物化石,诸如披毛犀、野驴骨架等珍贵藏品。”在北疆博物院南楼,以桑志华在华科考历程为主线,设计了“北疆博物院科学考察历程展”,同时全面复原图书室(藏有1.4万册,书龄在200年左右的图书)、实验室以及古生物库房等功能区,真实完整地复原了当时的科研场景,展现了桑志华和他的团队在科考历程中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大家好,欢迎来到北疆博物院……”在讲解员的讲解中,前来参观的游客一下子就被北疆博物院深厚的历史底蕴、独特的建筑设计理念、丰富的藏品体系所震撼。跟随着游客的脚步,记者看到展厅中放置着当年桑志华用来保存标本的木箱、柜子,空气中还弥漫着一丝樟脑的味道。一位游客在展厅驻足,仔细地观看岩石矿物、古生物化石标本等展品。他表示,这些藏品都已有百年历史,从展厅乃至整座博物馆的建筑、布局都在尽力还原百年前的场景,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值得一提的是,馆内一年四季都保持阴凉干燥,窗户都安装在高处,以利于藏品的保存。记者了解到,出于博物馆使用的特性考虑,馆内设计采用了一系列防火、防盗、防尘和防震等安全措施。比如,把平板花玻璃镶嵌在钢筋水泥窗框内,窗下设置漏水槽,利用天然光线采光的同时,兼顾密闭性和自然通风,还可以使标本免受细沙与雨水的侵袭渗透。

  北疆博物院免费向观众开放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已累计接待观众13万余人,成为博物馆参观的热点地区。这座百年博物馆以新展览、新陈列、新场景,重新吸引人们的视线,让博物馆的魅力看得见,听得到。张彩欣表示:“我觉得我们博物馆应该是一台播种机,把这些科学的种子播撒在每一位参观者的心中。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这座拥有深厚历史底蕴的百年博物馆,正在保护和创新中不断释放活力,努力把这张亮丽的天津金色城市文化名片擦得更亮。本报记者 高爽

下载津云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

推荐新闻

我来说两句

关于北方网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网站律师 | 设为首页 | 关于小狼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602087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 举报平台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津B2-2000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20509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2120170001津公网安备 1201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