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演艺是文旅深度融合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让文物和文字活起来的创新手段。从曹禺剧院的《寻找戏剧家》到张园的《破晓》,从李叔同故居纪念馆的《叔同之夜》到天津博物馆的《天博文韵·玉境》,各种类型的沉浸式项目成为本市文旅业态创新的标杆。9月,广东会馆将首推大型沉浸式互动戏剧《大河向东》。近日,该项目启动公测,近百位游客参与体验。在公测结束后,记者采访到了该项目主创团队。
在保护和传承中“活化”广东会馆
始建于1907年的广东会馆,于1986年“蝶变传承”,成为天津戏剧博物馆。该馆是中国第一座以戏剧为主题的专题性博物馆,馆名由邓颖超题写,著名剧作家曹禺曾任名誉馆长。200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入选第二批中国 20 世纪建筑遗产名录,是全国第五批“国家三级博物馆”,天津戏剧博物馆馆址设在广东会馆内。该馆负责人何川表示,为了让更多人走进广东会馆,今年4月,广东会馆引入第三方机构天津静象空间进行开发运营,一方面希望更多人了解和喜欢这座百年戏楼,同时又要保护好这座拥有117年历史的老建筑。
静象空间创始人之一的于慧告诉记者,广东会馆每张门票十元钱、每周安排一场京剧演出,由于活动少、缺亮点,它的市场认知度一直不是特别高,很多人还都不知道。“为了盘活广东会馆,让更多人知道它、了解它、喜欢上它,我们于去年年底和广东会馆正式对接,今年春节之前提报了方案。方案通过后,我们经过全力策划, 6月份上线了首个日间项目《天官赐福》。第二个项目是这个夜间的《大河向东》。第三个项目是数字项目《数字戏楼》,大约在10月份上线。此外,还有戏剧演艺的一些专场演出也将逐步上线。”于慧说。
跟随三条主线感受深厚文化底蕴
作为广东会馆“百年有戏”大型沉浸式系列项目之一,夜间戏剧体验《大河向东》是该系列中体量最大、参与人数最多、内容最系统的一个项目,涵盖戏曲、演艺、剧本等多个领域。《大河向东》由戏曲线、建筑线、商会线三条剧情主线组成,融合了知识解谜、手工建造、货币赚取、文创兑换等多重玩法,让观众以深度体验的方式参与其中。在两个多小时的沉浸式互动体验中,观众在七位NPC的表演中,回到百年前波澜壮阔的历史时代,在丰富的剧情体验中共情、互动,激发爱国情怀,体会天津城市精神,感受国家奋进力量。
提及该项目的策划初衷,于慧坦言:“重点还是要把广东会馆的历史脉络梳理出来,我们根据不同主线设置了三种角色。在主线方面,第一是广东会馆的出现见证了广东商人的津门创业史,所以我们就提取了商会线。第二是建筑线,因为它有百余年的历史,而且是中国传统戏剧舞台的一个绝笔,因此提取了它的一些建筑特点去做这条线。第三是广东会馆的戏剧博物馆身份,它的经历可以说是一部活的戏剧发展史,所以提取了戏班儿这条线。我们把广东会馆承载的比较有代表性的三条脉络全都梳理出来,再用大家乐于接受的方式去呈现。”
提及创作《大河向东》的创作难点时,于慧告诉记者:“第一是如何把广东会馆的一些知识有效地传达出去,通过艺术性与知识性的统一、教育性与娱乐性的平衡,让游客既觉得好玩又觉得能够有所收获。第二,《大河向东》的体量大,每条线基本都是一部剧本,都要有剧情、有机制,相当于三条线、三部剧本,它的开发量和复杂程度其实是很大的。所以,我们也做了多次市场调研,邀请业内专家进行研讨,用年轻人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多角度展示广东会馆的文化和历史内涵,让游客实现深度体验,凸显广东会馆深厚的文化底蕴。”
据悉,沉浸式戏剧体验 《大河向东》将于9月7日在广东会馆推出。该项目将采用预约制,每一条剧情分线的参与人数上限为40人,一场体验最多容纳120人,参与者可以自行挑选不同分线的角色种类体验沉浸式互动戏剧。本报记者 高爽